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现代牧业亏损吞噬利润,蒙牛业绩再承压:行业拐点未至如何破局

来源:@华夏时报微博华夏时报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在消费疲软的乳制品市场中,当下步入任何一家超市的乳品区,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显眼的促销标签,无声却有力地映照出市场的真实态势。

来源:@华夏时报微博

现代牧业亏损吞噬利润,蒙牛业绩再承压:行业拐点未至如何破局(黄兴利 摄影)

华夏时报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

在消费疲软的乳制品市场中,当下步入任何一家超市的乳品区,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显眼的促销标签,无声却有力地映照出市场的真实态势。

终端市场火热的促销场景,与乳业龙头企业披露的业绩形成了呼应。蒙牛乳业于8月27日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,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5.7亿元,同比下降6.9%。在次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,公司管理层直言:“上半年销量和综合价格均出现低个位数下降。”

市场低迷的核心,是一场比预期更漫长的原奶下行周期:生乳价格自2021年高点以来已跌近三成,但行业产能出清却显著慢于以往,导致供需再平衡一再推迟。在业绩会上,蒙牛高层更是直言“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”。如今,行业仍在等待真正拐点的到来,而在此之前,企业必须找到能够穿越周期的增长路径。

液态奶拖累营收

对于蒙牛而言,业绩压力的核心来源仍是占营收主导地位的液态奶业务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实现收入321.917亿元,同比下滑超10%,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2024年同期的81.2%降至77.4%。

这一表现源于两重因素:从行业层面看,当前乳制品行业仍受原奶阶段性供给过剩、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的矛盾拖累,尤其是作为核心细分的常温奶,增量压力更为突出;从企业战略看,蒙牛业务布局优化,也在进一步推动收入结构多元化。

在8月28日上午举行的业绩会上,蒙牛乳业总裁兼执行董事高飞也对外表示,面对人、货和场的变化,各个品类都在创新求变,积极拥抱新趋势,但是液体奶,尤其是常温面临增量的压力仍然突出,全面复苏还是需要时间,与此同时,品类的多元化和品类结构的优化初见成效。

从利润端的波动来看,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亏损对蒙牛乳业拖累最为直接。半年报显示,现代牧业上半年主动淘汰低产低效牛只,叠加原料奶市场售价下降,其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亏损达9.135亿元。作为联营方,蒙牛相应承担了该部分亏损中的5.445亿元,较2024年同期的1.330亿元大幅增加,直接拉低了公司整体利润水平。

与此同时,蒙牛乳业提及,由于去年同期存在2.694亿元的出售子公司收益,而本期无此项收入,基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利润的同比降幅。综合上述因素,蒙牛乳业上半年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减少16.4%至20.455亿元。不过,高飞在业绩会上也明确表示,若剔除相关因素影响,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。这也凸显出其主营业务本身的盈利稳定性。

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在8月28日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液态奶市场量价齐跌,但关键问题在于销售额显著下滑,由于价格体系的恢复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营收与利润,企业当前战略重心应从规模转向盈利,利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
被拉长的低谷期

蒙牛液态奶的压力,本质是乳业整体处于周期底部的缩影。这轮周期性调整的根源在于,上一轮“缺奶潮”引发资本集中布局,牧场扩产速度显著加快,但原奶需求增长始终保持平稳,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,导致自2021年下半年起,生鲜乳价格开启持续四年的下行通道。

最新价格数据印证了市场低迷态势:农业农村部8月5日披露7月第5周(采集日为7月31日)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显示,内蒙古、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.02元/公斤,同比下跌5.6%。这一数据相较于2021年9月高点跌幅近三成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此轮扩产的主体多为规模化牧场,这类企业凭借充足的现金流储备,能够在行业低谷期维持运营。这一特点使得本轮奶价低迷周期的持续时间,较以往常规周期明显延长。

在8月28日上午的业绩会上,蒙牛高层也表示:“这一轮奶业周期的持续时间比预期更长,挑战也更大,今年还一下子解决不了周期带来的问题。只有通过开发更多新产品、弱化供需矛盾,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触底反弹。”

不过,行业拐点的信号已逐步显现。华源证券在7月25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指出,当前产能去化或已步入后半程,原奶价格有望企稳回升。该研报预计原奶价格最快Q4可见企稳,最慢2026年供需关系预计也将稳定。

宋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,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生乳供需关系将逐步恢复平衡。他对记者提及,年初曾预计前20家牧业企业产能将下行以推动下半年供需关系改善,但实际情况是该类企业仍保持增产,且行业对未来奶价上涨存在预期,多数企业不愿加速淘汰奶牛,导致奶牛淘汰进程缓慢,这也反映出我国奶牛淘汰机制缺乏统一管理与协调,完全依赖市场自发出清,导致供给端调整明显偏慢。

从牧业上市公司近日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数据中,也能清晰看到头部牧业仍保持增产态势:现代牧业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底,其奶牛存栏量较2024年底减少1.9万头至47.2万头,但原奶产量166万吨,同比提升14.6%;优然牧业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底,其奶牛存栏量较2024年底微增0.3%至62.3万头,上半年原奶产量更是同比提升15.8%至208万吨。

多元化布局对冲压力

液奶市场的调整正倒逼蒙牛加快调整,新兴业务与季节性品类成为拉动其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。

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蒙牛乳业冰淇淋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.0%至38.785亿元,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2024年的7.5%提升至9.3%,成为仅次于液态奶的第二大营收板块,季节性业务的增长势能进一步强化。

此外,奶酪业务则延续高增长态势,上半年实现收入23.739亿元,较2024年同期的21.143亿元增长12.3%,营收占比从4.7%提升至5.7%。随着国内奶酪消费场景不断拓展、儿童与成人细分需求持续释放,该业务已成为蒙牛除液态奶外的重要增长极。

在8月28日举行的业绩会上,高飞提及,中国乳业长期存在供需性矛盾突出,品类多元化不足,以及整个产业链韧性不足痛点,这些问题在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。在其看来,这是蒙牛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机遇。

高飞进一步分析称,在欧美成熟市场,奶酪、黄油、酸奶等固态乳制品消费占比可达50%,产品结构高度多元化。此外,国际乳企凭借技术壁垒和产业积累,在乳铁蛋白、脱盐乳清粉等高附加值原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掌控着高端市场的供给和定价权,相比之下,2024年中国进口乳品折合原奶约1700万吨,其中黄油、炼乳、乳蛋白等产品进口量持续增长,反映出国内在固态乳制品和高附加值原料领域仍依赖进口。在他看来,这既是行业当期突出的短板,也是未来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关键方向,所以更是行业发展的空间所在。

去年8月,高飞在业绩会上首次提出蒙牛“一体两翼”战略,即以主体业务为核心,创新业务与国际化业务协同发展。在今年业绩会上,他进一步表示,蒙牛在“两翼”方面持续获得新动能,上半年坚持研发驱动,于专业乳品和原料、银发与运动营养、合成原料及特医食品等关键赛道实现技术孵化至商业化领先的突破。

与此同时,他表示,公司在精深加工布局加快步伐,乳铁蛋白、D90脱盐乳清粉产品已进入调试和上市阶段;海外市场拓展也在加速,艾雪在深耕东南亚的基础上,已完成非洲与拉美两大区域业务架构搭建,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。

“借鉴全球食品和乳品发展规律和路径,我们要更加主导重视科技创新加速在产品创新和品类升级、场景拓展向高附加值专业领域转型升级。基于此,我认为中国的乳业长期来看是大有可为。”高飞说。

责任编辑:卢晓 主编:寒丰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8y7i.cn/2176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